首页 资讯 正文

守护青春,信阳联通织密校园反诈防护网

体育正文 170 0

守护青春,信阳联通织密校园反诈防护网

守护青春,信阳联通织密校园反诈防护网

六月的商城县丰集镇油坊店村,绿浪翻涌(fānyǒng),山花摇曳,宛如一幅斑斓(bānlán)的生态画卷。沿着蜿蜒的村道(cūndào),几位特殊的“归人”步入画中。他们并非寻常访客,而是信阳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先后派驻这里的四任驻村第一书记:郭少明、杨辉、徐伟、陈尚东(chénshàngdōng)。 十年接力帮扶,一朝故地重访。目光所及(jí),稻田(dàotián)、新居、广场、公园……每一处风景,都浸润着奋斗的汗水,见证着与(yǔ)村民共绘新篇的历程。 时光(shíguāng)回溯至2015年。距县城仅5公里的油坊店村,农业基础薄弱、结构单一(dānyī),集体经济一片空白。全村350户1490人,其中(qízhōng)建档立卡(jiàndànglìkǎ)贫困户85户379人。同年,信阳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积极响应(jījíxiǎngyìng)国家脱贫攻坚号召,按照信阳市委部署,先后向油坊店村派驻四任第一书记。在机关倾力支持和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,他们坚持抓党建、强班子、兴产业(chǎnyè)、促发展、办实事的工作思路,一任接着一任干,一张蓝图绘到底,推动村庄旧貌换新颜(jiùmàohuànxīnyán)。 2015年9月,带(dài)着组织的重托,首任书记郭少明(guōshǎomíng)踏进丰集镇最小、最穷的村落(cūnluò)——油坊店村。眼前是深度贫困(pínkùn)的景象:全村仅有一条(yītiáo)水泥路,村组之间都是土路,出门“晴天一身灰,雨天一身泥”;仅有两台50千瓦变压器,电饭锅煮不熟饭是常态;村民(cūnmín)饮水仍靠井水,水质难以保障……面对困境和村民眼中的期盼(qīpàn)与疑虑,郭少明深知,破局必须从基础做起,从人心入手。他逐户走访,用脚步丈量民情,以真诚倾听心声。 扎实的入户调研(diàoyán)为精准施策奠定了基础。经村党支部会议研究(yánjiū),最终精准识别并确定了52户贫困户,调整了19户低保户。这份(zhèfèn)名单,不仅凝聚着驻村第一书记(dìyīshūjì)脚踏实地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,更赢得了村民最初的信任。 信任既立,头等大事刻不容缓:路、水、电(diàn)!在(zài)信阳市县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第一书记的积极协调下(xià),村民们盼了多年的好事——修路、通水、改电(gǎidiàn)工程相继启动。总长1.7公里的两条村组公路立项;30多万元饮水安全工程资金(zījīn)落实到位;3台100千瓦变压器及电路升级改造项目获批…… 十年间,四任第一书记前赴后继,聚力(jùlì)攻坚,将(jiāng)“接力棒”稳稳传递,让油坊店村的基础设施得到(dédào)了根本性改善。新修村组道路累计6.1公里,实现了水泥路“户户通”;安装太阳能路灯160盏,点亮了乡村夜晚(yèwǎn);实施总投资550万元的高标准农田项目,整修水塘、修建水渠、平整土地,建成了一批田成方、渠相通、路相连、旱能灌、涝能排的稳产高产农田;改造(gǎizào)整治废弃坑塘,变垃圾污水点为生态景观或蓄水(xùshuǐ)塘,帮助(bāngzhù)140户村民完成卫生改厕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;新建文化(wénhuà)广场、主题公园、日间照料中心(zhōngxīn),村民有了休闲娱乐的去处、安享晚年的港湾。 坚强有力的(de)村(cūn)“两委”班子是实现脱贫致富、乡村振兴(zhènxīng)的关键。四任书记始终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驻村工作的基础工程、重要任务,带领(dàilǐng)大家加强学习,改进(gǎijìn)作风,着力打造思想解放、团结奋斗的战斗集体。油坊店村党支部(dǎngzhībù)连年获评商城县“先进基层党组织”、“红旗村党支部”称号,2022至2024年连续三年获评“四星党支部”。 “乡村要振兴,产业必振兴。”这是四任第一书记(dìyīshūjì)心中不灭的灯塔,更是帮扶工作(gōngzuò)的核心。 在深入调研、问计于民的基础上,四任(sìrèn)书记(shūjì)一脉相承,坚定不移推行“资金互助、合作共享、能人带动、入股分红”的产业发展路径。 立足当地资源,大力发展麻鸭养殖、中草药种植等特色产业,形成品牌效应。利用灾后重建资金(zījīn)95万元及自筹22万元,将(jiāng)撂荒地变废为宝,打造集劳动(láodòng)(láodòng)教育、生态体验、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劳动实践园;一期竣工(jùngōng)后,租赁菜地超百块,为村集体创收8.6万元。将宝贵的财政涉农资金和帮扶资金精准投放,用于(yòngyú)农业开发、种植养殖、粮油加工、光伏发电等产业。目前,村集体年(nián)经济收入稳定在23万多元。 △学生(xuéshēng)们在生态劳动实践园现场体验 这(zhè)一套(yītào)精准有力的产业“组合拳”,激活(jīhuó)了村集体经济的“造血”功能,也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。2016年底,油坊店村如期实现脱贫摘帽。2020年8月国家脱贫攻坚普查中,该村贫困户对驻村(zhùcūn)帮扶工作满意率达100%。 十年间,油坊店村相继获得省市级(shěngshìjí)“生态文明村(wénmíngcūn)”、市级文明村镇、商城县精准扶贫工作星级示范村、“优秀村集体经济(jítǐjīngjì)组织”等多项荣誉称号。 从机关走向乡村沃土,当好驻村(zhùcūn)第一书记,必须怀着对老百姓的(de)深厚感情。四任书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份初心与使命。 △郭少明帮助(bāngzhù)村民摘花生 郭少明,作为油坊店村脱贫的(de)开路人,他的足迹遍布田间地头、每家每户。“那三年,是打基础的三年,也(yě)是压力最大的三年。但看到乡亲们期盼的眼神,再难也要顶上去。”他的扎实工作,为后续帮扶奠定(diàndìng)了坚实基础(jiānshíjīchǔ)。 △杨辉为(wèi)贫困户曾召明送取暖器 杨辉,2017年接到驻村任务时,他的(de)两个孩子还很小,大的上幼儿园,小的刚满周岁(zhōusuì)。他想方设法克服困难,全身心投入驻村工作。积极协调、跑争(pǎozhēng)项目(xiàngmù),引进帮扶资金(zījīn)105.75万元,帮助村里推进环境整治、“厕所革命”,打造了(le)党建文化主题广场,维修了村部,新建了爱心超市。帮助6户贫困户实施危改,为5户贫困户申报了大病救助,帮助3名大学生和2名中专生协调了教育(jiàoyù)帮扶资金。三年任期届满,面对组织的挽留和村里尚未完全巩固(gǒnggù)的脱贫成果,他毅然选择留下,又默默坚守了半年。 △徐伟(xúwěi)实地查看路灯安装 徐伟,从小在(zài)油坊店村长大(dà)。“回老家当第一书记,乡亲们都看着呢。要是干不好,他们真会骂我的。”这份特殊的“乡情压力”,化作了更强劲的奋斗(fèndòu)动力。面对(miànduì)父老乡亲,他倾注全部心力,用一件件实事回报桑梓:积极协调(xiétiáo)、筹措资金(zījīn)近200万元(wànyuán),建成集图书馆、康复室、娱乐室、观影室、棋牌室、休息室于一体的油坊店幸福大院;协调46万元资金建设油坊店人民公园;协调教体局20万元资金,为丰集二小建设一个标准化5-8人制(rénzhì)足球场,联系人大代表为该校学生捐赠价值10万元的校服和学习用品。 △村民向陈尚东赠送(zèngsòng)锦旗 作为(wèi)帮扶工作的“收官者”,陈尚东深感责任重大:“前三位书记打下了这么好的基础,干成了这么多实事,我(wǒ)要是接不好这一棒,于心难安!”两年来,他以抓班子、带(dài)队伍、强(qiáng)堡垒为抓手,聚焦巩固拓展脱贫(tuōpín)攻坚成果同(tóng)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一关键任务,累计为村里争取项目、物资及(jí)资金达389.8万元。他积极协调、推动建成的生态劳动实践园,不仅为村集体经济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,更成为一道亮丽的乡村景观和人气打卡地。三本(sānběn)密密麻麻的工作笔记和一本写满民情民意的走访日记,正是他务实重干最生动(shēngdòng)的注脚,也为驻村工作交上了一份圆满答卷。 走进村党群服务中心,墙上一幅幅生动的(de)照片,记录着一个个温暖(wēnnuǎn)的瞬间,彰显着信阳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与油坊店村心手(xīnshǒu)相连的深厚情谊。 十年间,3任信阳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油坊店村调研(diàoyán),了解驻村第一书记工作开展(kāizhǎn)情况,指导(zhǐdǎo)勉励他们(tāmen)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,以扎实作风为群众多办实事。20余名机关结对帮扶干部分头深入帮扶户家中,拉家常、问冷暖,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(de)实际难题。 每年(měinián)“六一”,机关干部总会如约而至,带着精心准备的礼物和学习用品,走进丰集镇第二小学和村幼儿园。欢笑声中,知识的力量和关爱的种子(zhǒngzi),悄然播撒进孩子(háizi)们的心田,点亮了山乡未来的希望。 端午佳节,机关党员志愿者与村民们(men)齐聚文化广场,举办“孝老爱亲”饺子宴。和面、擀皮、包馅(bāoxiàn)、拉家常(lájiācháng)……欢声笑语伴随(bànsuí)着饺子的香气弥漫开来。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饺子,传递着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,更凝聚着浓浓的党群鱼水情。 新春佳节,信阳市人大常委会及机关领导总会带着慰问品(wèiwènpǐn)和慰问金,走进困难群众的家中,嘘寒问暖,传递组织的关怀(guānhuái)。 常态化开展的慰问困难群体、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、“清洁(qīngjié)家园”环境(huánjìng)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,早已成为村庄温暖的日常。机关干部的身影,经常出现在五保户(wǔbǎohù)的家中、留守儿童的课桌旁、村道清扫(qīngsǎo)的队伍中…… 这些看似平凡的点滴行动(xíngdòng),如(rú)春风化雨,润物无声。它们滋养着油坊店村的乡风文明,涵养着孝老爱亲、邻里守望、勤劳致富、爱护环境的淳朴民风,汇聚成向上向善、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精神力量。村民(cūnmín)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(le),言谈举止间更自信了,参与(cānyù)村庄治理的热情更高涨了。 “没有(méiyǒu)党的好政策,没有你们的帮扶,我们这个家早就散了。”在四位驻村第一书记十年回访座谈会上,村民胡修芳边说边竖起大拇指(dàmǔzhǐ)。当年,公公患癌、丈夫甲亢(jiǎkàng)、小孙子先天性脑瘫(nǎotān)、小儿媳(érxí)离家,十几口之家的重担落到了她一个人身上。绝望之际,驻村工作队伸出援手(yuánshǒu):易地搬迁解决住房,落实大病救助挽救公公生命,解决孙子户口办理(bànlǐ)残疾证。更关键的是,帮助她利用国家小额贷款政策创办了小型婚庆公司。如今,一家人住进了楼房、买了汽车,小儿子也重新成家。 △四位驻村第一书记十年回访(huífǎng)座谈会 “孙子(sūnzi)孙女能(néng)安心读书,我们老两口生活也有了着落,这恩情记一辈子!”年过八旬的曾召明老人声音有些(yǒuxiē)哽咽。2016年,小儿子因病(bìng)离世,留下上学的孙子孙女,让本已负债的家庭(jiātíng)雪上加霜。四任第一书记接力帮扶,通过产业带贫、结对帮扶、落实政策保障老人生活,为孙子办理低保、申请助学减免学费,还发动人大代表(réndàdàibiǎo)捐款捐物,让老人一家重燃希望,过上了安稳日子。 “我们这些(zhèxiē)老年人,常聚在幸福(xìngfú)大院打牌(dǎpái)、下象棋、唠家常,满院都是笑声——这大院,真当得起‘幸福’二字!”村民谢世绪的话语里洋溢着满满的喜悦。 “村里每(měi)一盏亮起的灯,每一段平坦的路,每一户通上的自来水,每一处精心打造的景观,都刻着(zhe)信阳市人大和四任第一书记的名字!”油坊店村党支部书记冯家付动情地说(dìshuō)。 道(dào)不尽的山乡巨变,话不完的鱼水情深。驻村帮扶的温暖,已融入个体命运的转折,化作群众(qúnzhòng)可感可及的福祉。 油坊店村的华丽(huálì)蝶变,是(shì)信阳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十年如一日倾情帮扶、久久为功结出的丰硕成果;是四任第一书记初心如磐、接力奋斗的生动(shēngdòng)写照;更是党的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伟大战略在基层沃土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的时代见证(jiànzhèng)! 如今的(de)油坊店村,基础设施日臻完善,特色产业蓬勃发展,文明乡风浸润人心。一幅产业兴、百姓富(fù)、生态美的新时代乡村振兴画卷,正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徐徐铺展(pūzhǎn)……(聂颦颦 瓮彦君)
守护青春,信阳联通织密校园反诈防护网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